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绿道上,十几位白发老人正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太极,动作舒缓而整齐,不远处,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闲聊,笑声伴随着鸟鸣声回荡在空气中,这不是某个养老院的场景,而是成都锦城湖公园普通的一天,在这座被誉为“公园城市”的都市里,绿道正悄然成为老年人健康晚年的新选择。
成都作为国内首批公园城市试点,自2018年以来规划建设了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体系,总长度近17000公里,这些纵横交错的绿道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重塑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绿道边的健康晚年,正成为成都养老实践的一大特色。
“以前退休后只能在小区里转转,现在我可以沿着绿道步行5公里,沿途都是风景,一点都不觉得累。”72岁的李大爷每天都会到家门口的绿道散步,绿道系统将公园、社区和商业区有机连接,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成都绿道设计充分考虑了适老化需求,宽度不少于3米的绿道保证了轮椅与行人可并行通过;每隔500米设置的休息区长椅都带有扶手;无障碍通道覆盖全程;照明系统保证夜间通行安全,这些细节让老年人能够放心使用绿道。
绿道为老年人提供了理想的锻炼场所,清晨的太极队、傍晚的健步走团、定期的门球比赛...各种体育活动在绿道边开展,研究表明,定期在绿道活动的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27%,抑郁症状发生率降低35%。
“我们不仅锻炼身体,还组建了书法、合唱、摄影等兴趣小组。”65岁的李素华阿姨告诉记者,“在绿道上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退休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沿绿道设置了健康驿站,提供血压测量、健康咨询等服务,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安装在绿道沿线,老年人刷老年卡即可进行简单体检,数据直接同步到家庭医生系统。
绿道边的养老实践不仅关注健康,还注重社会参与,许多老年人通过绿道平台重新找到了社会价值。
“绿道园丁”项目中,有种植经验的老年人负责指导绿道周边园艺工作;“银发导游”计划培训老年人成为绿道文化讲解员;“绿道课堂”让退休教师能够继续发挥余热,这些项目让老年人从“被照顾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
75岁的退休教师张大爷现在每周都会在绿道上为孩子们讲解植物知识:“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感到自己仍然很有用。”
成都将智慧科技融入绿道养老体系,老年人佩戴的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心率、步数等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绿道边的紧急呼叫系统直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手机APP为老年人定制推荐合适的活动路线。
“有一次我在绿道上突然头晕,按下手环上的求助键,5分钟内救援人员就赶到了。”70岁的王大爷亲身经历了智慧养老系统的快速响应。
成都的实践表明,将养老与城市生态建设相结合,能够创造多赢局面:老年人获得更健康的晚年生活,城市空间得到有效利用,社区关系更加和谐。
成都计划进一步深化绿道养老模式,建设更多适老化设施,开发针对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的个性化绿道活动方案,并将绿道与医疗机构更紧密连接。
绿道边的健康晚年,正在重新定义城市养老的方式,在成都,公园城市不仅是生态理念,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当银发族在绿荫下舒展身体,在湖畔畅谈欢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道城市风景线,更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养老解决方案,这种将自然生态与老年福祉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或许正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养老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