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的一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几位老人正埋首于绷架前,指尖捻着细针,彩线在薄绢上游走,她们绣的是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细腻严谨的针法著称,每一针,每一线,都讲究力度均匀、针脚整齐、疏密得当,而在这项传统技艺之外,另一种“精细绣花”功夫正在四川全省悄然进行——针对老年群体的精细化服务探索。
四川是中国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22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816万,老龄化率高达21.7%,老龄化程度高、基数大、增速快,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四川没有选择“大水漫灌”,而是借鉴蜀绣“严谨细腻”的精神,在养老服务领域做起“针线活”,一针一线绣出养老服务的精细图景。
精细在“针法”:精准对接多元需求
四川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城乡差异明显,老年人需求千差万别,精细化服务的第一步是“分针”,即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城市,针对健康活跃老人,社区开设了蜀绣、书法、合唱等兴趣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将专业照护服务送上门;针对独居、空巢老人,建立智能呼叫系统和定期巡访制度。
在农村,探索“互助养老”模式,左邻右舍结成帮扶对子,年轻老人照顾年长老人,在民族地区,尊重民族习俗,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膳食和活动。
这种分类施策,如同蜀绣的不同针法,套针、晕针、滚针…各有所用,恰到好处。
精细在“针脚”:科技赋能细节关怀
精细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四川将现代科技融入养老服务的每一个“针脚”。
在成都武侯区,高龄独居老人的家中安装了智能水表,若24小时内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系统会自动报警,社区人员立即上门查看,一个微小的传感器,守护的是生命的安全。
在绵阳,养老机构为失智老人配备了防走失手环,手环不仅能定位,还能监测心率和异常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家属和医生。
这些科技应用没有宏大叙事,却于细微处见真情,如同蜀绣中那些看不见的底层针脚,默默支撑起画面的绚丽与完整。
精细在“配色”:多元主体共绘暖色
养老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唱”,四川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政府负责托底保障,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满足困难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通过购买服务、场地补贴、税费优惠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社会组织承办日间照料中心,专业养老企业运营智慧养老平台,志愿者提供日常陪护……各种力量如同蜀绣中的丝线,颜色各异,却共同绣出温暖和谐的夕阳图景。
挑战与未来:永无止境的“绣工”
精细化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服务标准如何统一又兼顾个性?农村服务资源如何弥补?专业护理人才如何培养?这些仍是待解的难题。
四川计划进一步“密织针脚”: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到“优”,深化“互联网+养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更多社会创新。
蜀绣大师常说:“绣花功夫在花外。”养老服务的精细化,功夫也在服务之外,它需要政策的支持、科技的赋能、社会的参与,更需要一份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当老人们飞针走线,绣出山水花鸟时,整个社会也在用更精细、更温暖的服务,绣出一幅“老有颐养”的壮丽锦绣,这或许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古老理想,最生动的当代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