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爱慈莲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24小时服务热线:13880260636
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动态 正文

成都养老院里的音乐会,交响乐团奏响银发关怀新乐章

发布于:2025年07月13日 作者:a393743772 阅读:4

在成都市中心一家养老院的庭院里,八十五岁的张奶奶坐在轮椅上,双手随着《茉莉花》的旋律轻轻打着节拍,眼角泛着泪光,这位退休音乐教师已有多年未能亲临音乐厅,而今天,成都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把音乐厅"搬"到了她的面前,这不是一次性的慈善演出,而是成都"养老院里的音乐会"常态化项目的一个普通周三下午,近年来,成都创新文化惠民模式,推动专业交响乐团走进养老机构定期演出,让高雅艺术不再只是城市文化地标的专属,更成为银发群体触手可及的精神盛宴。

成都养老院里的音乐会,交响乐团奏响银发关怀新乐章

成都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音乐文化底蕴深厚,从司马相如的琴挑文君到唐代"锦城丝管日纷纷",音乐始终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成都交响乐团将这份音乐传统与当代敬老文化创新结合,自2020年起启动"银发音乐陪伴计划",每月固定到市内各养老机构演出2-3场,曲目涵盖中外经典名曲、川剧改编交响乐等,乐团团长李波介绍:"我们特别设计了45分钟左右的短版音乐会,考虑长者注意力持续时间,中场还安排互动环节。"这种专业化与适老化并重的做法,使该项目持续三年未间断,累计演出逾百场。

在具体实施层面,成都形成了"政府引导+院团执行+机构配合"的三方协作机制,文化部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乐团负责艺术质量把控,养老机构则根据入住长者情况提出个性化需求,金秋养老院护理部主任王芳分享了一个动人案例: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刘爷爷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都会跟着哼唱,这成为唤醒他记忆的重要媒介,音乐治疗师张敏指出:"规律性的高品质音乐刺激能显著改善老年群体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养老院老人抑郁量表评分平均下降27%,社交活动参与率提高近四成。

与传统慰问演出不同,成都模式的核心在于"常态化"与"双向滋养",乐团不仅定期演出,还邀请养老院组建长者合唱团同台表演,甚至有退休音乐教师参与曲目编排,七十二岁的前二胡演奏家陈爷爷现在担任乐团民间音乐顾问,他感慨:"没想到晚年还能为专业乐团出谋划策,这比单纯看演出有意义多了。"这种深度参与打破了表演者与观众的固有界限,创造出代际艺术共生的新形态,年轻乐手们也在与长者的交流中获得人生启迪,小提琴手林悦说:"老人们的生命故事让我的演奏多了份厚重感。"

从文化治理视角看,成都实践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转型,市文旅局副局长吴伟表示:"我们正从'大水漫灌'式送文化转向'滴灌式'种文化。"项目设计前期,工作人员深入调研发现,87%的养老院老人有定期欣赏现场音乐会的意愿,但受限于行动不便难以实现,基于此,成都将"养老院里的音乐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采购清单,确保可持续运作,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模式,使高雅艺术真正"沉下去""活起来"。

放眼全国,上海、广州等地也在探索类似项目,但成都的特色在于将分散的爱心活动转化为制度化安排,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评价:"这不仅是文化惠民工程,更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实践。"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如何满足2.8亿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重要课题,成都经验表明,当专业艺术团体以平等姿态而非俯视姿态进入养老机构,产生的化学反应远超预期。

夜幕降临,当乐团奏响《夕阳红》的旋律时,满头的银发随着节奏轻轻摇摆,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连接心灵的温暖纽带;养老院也不只是照料身体的场所,更成为精神绽放的文化空间,成都"养老院里的音乐会"正在改写我们对老年生活的想象——优雅老去,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美的滋养与艺术的陪伴,这或许正是音乐最本真的力量:跨越年龄界限,让每一个生命阶段都能沐浴在旋律的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