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通过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不仅缓解了养老资源紧张的问题,还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一种创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一试点模式不仅体现了社区互助的精神,更为未来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时间银行”是一种基于时间货币的互助养老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存储时间,兑换服务”,低龄老人(通常指60-75岁的健康老年人)通过为高龄老人(75岁以上或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如陪伴、购物、家政、医疗协助等,将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当这些低龄老人未来需要帮助时,可以从“银行”中提取时间,兑换相应的服务,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社区内的互助循环,还减轻了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养老压力。
成都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过21%,其中高龄老人比例逐年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面临资源不足、成本高昂等问题,而低龄老人群体通常身体健康、经验丰富,且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愿,但他们往往缺乏发挥余热的平台。“时间银行”模式恰好利用了低龄老人的优势,将其转化为养老服务的有效资源。
成都于2020年开始在部分社区试点“时间银行”,由政府牵头、社区组织运营,并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试点选择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武侯区、锦江区等地,通过社区宣传、志愿者培训和服务匹配,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
成都的“时间银行”试点注重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其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成都试点的特色在于其“双赢”设计:低龄老人通过服务获得了社会认同感和未来保障,高龄老人则得到了低成本、高质量的陪伴与照护,数字化平台的运用提高了效率,减少了管理成本。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成都“时间银行”已初见成效,截至2023年,参与志愿者超过5000人,服务高龄老人近万名,累计存储时间币超10万小时,许多参与者表示,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还让自己感受到了“老有所为”的价值。
这一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可持续性问题:时间币的兑换依赖后续志愿者的参与,如果未来志愿者不足,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其次是标准化与监管问题: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可能影响用户体验,最后是法律与政策保障:时间币的性质、志愿者权益保护等仍需明确规范。
成都的“时间银行”试点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一种可推广的可持续模式,为了增强其长期生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成都“时间银行”试点通过调动低龄老人资源服务高龄群体,不仅缓解了养老压力,还构建了一种基于互助与信任的社区养老生态,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表明,在老龄化挑战下,创新与协作是可持续养老的关键,随着政策完善和社会参与度的提高,“时间银行”或将成为中国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老龄化问题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