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爱慈莲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24小时服务热线:13880260636
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指南 正文

成都养老论坛交流活动,思想碰撞火花多,共绘银龄新图景

发布于:2025年07月22日 作者:a393743772 阅读:5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创新·融合·共享”为主题的成都养老论坛交流活动圆满落幕,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及养老机构的300余名代表齐聚蓉城,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案例分享等形式展开深度交流,活动现场金句频出、观点交锋,真正实现了“思想碰撞火花多”的预期目标,为养老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成都养老论坛交流活动,思想碰撞火花多,共绘银龄新图景


多元视角下的养老现状剖析

论坛开场,四川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用一组数据揭示了养老领域的紧迫性:“截至2023年,成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仅35张,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不足60%。”这一数据引发与会者热议。

学界观点:四川大学老年学研究专家李教授指出,成都的养老需求呈现“金字塔结构”——底层是普惠型基础服务,中层是专业化照护,顶层则是高端康养。“当前资源分配不均,需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实现动态平衡。”

企业实践:某知名养老连锁品牌创始人分享道:“我们在成都试点的‘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将小型养老机构开进居民区,既解决了子女探访难的问题,又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一案例引发多家企业代表的合作意向。


思想碰撞:三大争议点燃讨论热潮

  1. 科技赋能VS人文关怀
    科技企业代表展示AI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时,有养老院院长直言:“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护工的一个拥抱。”双方辩论后达成共识:科技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情感替代品。

  2. 居家养老VS机构养老
    家庭医生联盟倡导“90%居家+10%机构”的养老比例,而保险行业代表则认为:“独居老人增多,专业化机构养老势在必行。”多数嘉宾认同“因人施策”的灵活模式。

  3. 普惠性与盈利性如何平衡
    公益组织呼吁政府加大补贴,资本方则强调市场化可持续性,成都市社科院研究员提出“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议通过税收优惠吸引企业参与普惠项目。


火花落地:成都特色解决方案

论坛不仅停留于讨论,更催生了多项可落地的创新成果:

  •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成都高新区宣布试点“服务换服务”机制,年轻人参与助老志愿服务可兑换未来养老权益。
  • 智慧养老生态圈:腾讯与本地企业签约,共同开发集成预约、医疗、社交的一站式养老APP,预计2024年上线。
  • 银龄再就业计划:针对低龄健康老人,推出技能培训课程,助力其从事社区教育、旅游向导等轻体力工作。

展望: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

论坛闭幕式上,主办方总结道:“成都正从‘被动应对老龄化’转向‘主动创造银龄价值’。”成都或将探索更多特色路径:

  • 依托“公园城市”优势,发展“旅居养老”产业;
  • 结合川菜、中医等文化IP,打造康养旅游品牌;
  • 建立成渝双城养老资源协作网,实现区域互补。


这场论坛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养老问题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当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的思想火花持续碰撞,成都的“夕阳红”事业必将焕发新生机,正如参会者所言:“养老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

(全文共计约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