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座悠闲与活力并存的城市里,一群银发长者正用手中的相机,重新定义着晚年生活的意义,他们组成的“成都养老摄影社团”,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拥有200余名会员的活跃团体,平均年龄68岁,最年长的成员已有82岁高龄,每个周三的午后,在百花潭公园的茶馆里,总能见到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光圈、构图和光影,茶杯里升腾的热气与他们对摄影的热情交织在一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社团的创始人,72岁的退休工程师张明远告诉我:“退休后突然多出大把时间,刚开始确实有些迷茫,一次偶然机会,儿子送我一台相机,我就开始在公园里拍花拍鸟,后来发现不少老伙计都有这个爱好,就干脆组织起来,互相学习。”最初只有七八个人的小群体,如今已成为成都养老圈里小有名气的摄影社团,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老年摄影比赛中屡获佳绩,还在本地举办了多次专题影展。
每周的聚会不仅是技术交流,更是情感的纽带,社团成员李阿姨说:“我们这代人,很多子女都不在身边,以前整天对着空荡荡的房子,现在好了,有了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充实多了。”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外拍实践和后期处理教学,还会组织主题摄影活动,如“成都老街巷记忆”、“公园里的四季”等,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与美好瞬间。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银发摄影师们并不满足于仅仅拍摄风景花卉,他们将镜头对准了同龄人的晚年生活,去年,他们启动了“金色时光”专题拍摄计划,记录成都不同养老院老人的日常生活,一组名为《百岁老人的微笑》的作品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镜头下的老人们虽然皱纹深刻,却笑容灿烂,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拍摄他人,我们也在反思自己的老年生活。”社团成员王伯伯说,“每个人都会老去,但老年不代表停滞,我们想用照片告诉社会,老年人依然可以学习新事物,创造美,贡献价值。”
技术的掌握对年轻人来说可能轻而易举,但对这些长者却是不小的挑战,67岁的赵阿姨回忆道:“刚开始连相机开关都找不到,更别说那些复杂的设置了,但大家互相鼓励,年轻人志愿者也来教我们,现在我不只会用相机,还会用电脑修图呢!”社团专门编写了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摄影教材,字体放大,步骤分解详细,还配备了示意图,方便成员理解。
除了技术提升,摄影还为这些长者打开了观察世界的新窗口,他们开始关注以前忽略的细节——露珠在蛛网上的折射光影,老街坊脸上岁月的痕迹,孩童嬉戏时天真无邪的表情,81岁的社团最年长成员陈爷爷说:“摄影让我重新学会了‘看见’,活了八十多年,直到拿起相机,我才真正开始仔细观察这个世界的美好。”
随着社团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帮助老人们学习新技术,组织展览,代际之间的交流让社团焕发更多活力,一位志愿者感慨:“老人们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敬佩,他们从不因年龄而自我设限,这种精神反而教育了我们年轻人。”
成都养老摄影社团的存在,超越了摄影本身的意义,它创造了一个让长者继续社会化、继续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打破了社会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这些银发摄影师用镜头捕捉美好,也用行动诠释着:晚年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开始,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他们提醒着我们——生命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好与价值,值得被记录、被珍视。
正如社团成员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在养老,我们是在好好生活。”透过相机取景器,他们继续聚焦这个世界的美好,每一张照片都是对生命的热烈拥抱,每一次快门声都是对晚年时光的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