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爱慈莲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24小时服务热线:13880260636
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动态 正文

四川养老反诈宣传月重磅出击,揭秘保健品骗局与金融诈骗陷阱

发布于:2025年07月15日 作者:a393743772 阅读:8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保健品骗局和金融诈骗,让许多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为提升老年群体的防骗意识,四川省近期启动了“养老反诈宣传月”活动,通过案例剖析、知识普及、社区宣讲等形式,帮助老年人识破骗局,守护“钱袋子”。

四川养老反诈宣传月重磅出击,揭秘保健品骗局与金融诈骗陷阱

保健品骗局:温情陷阱下的“健康谎言”

在四川多地,保健品诈骗已成为老年人受骗的重灾区,骗子通常打着“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的幌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一步步诱导他们购买高价保健品。

常见套路:

  1. “专家”义诊:假冒医学专家,通过虚假检测报告夸大病情,制造恐慌。
  2. “免费”诱饵:以赠送鸡蛋、米面油等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逐步洗脑。
  3. 亲情攻势:销售人员扮演“贴心儿女”,嘘寒问暖骗取信任后推销产品。

真实案例:
成都70岁的张阿姨在一次“健康讲座”上被推销一款“包治百病”的保健品,花费3万元购买后,发现只是普通食品,所谓的“专家”早已消失无踪。

防骗提示:

  • 警惕“包治百病”“祖传秘方”等夸大宣传。
  • 购买保健品前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或子女。
  • 认准“蓝帽子”标志(国家保健品认证)。

金融诈骗:高收益背后的“血本无归”

除了保健品骗局,金融诈骗也让不少老年人陷入困境,骗子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渴望保值增值的心理,设计出各种“理财陷阱”。

常见骗局:

  1. “以房养老”骗局: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高收益理财”,最终失去房产。
  2. “非法集资”陷阱:承诺高额利息,吸收存款后卷款跑路。
  3. “假冒银行”诈骗:伪造银行短信或APP,骗取账户信息和密码。

真实案例:
绵阳一位退休教师被所谓“年化收益20%”的理财产品吸引,投入全部积蓄50万元,结果平台突然关闭,资金无法追回。

防骗提示:

  • 勿轻信“稳赚不赔”“高回报”投资。
  • 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理财,警惕陌生电话推销。
  • 大额投资前务必与家人商量。

四川在行动:多措并举筑牢防骗防线

在“养老反诈宣传月”期间,四川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社区宣传:组织民警、志愿者进社区,通过讲座、展板、情景剧等形式揭露骗局。
  2. 媒体曝光:电视台、广播、微信公众号发布防诈指南,扩大影响力。
  3. 联动执法: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打击诈骗团伙,追回受骗资金。

专家建议:

  • 子女应多关心父母,及时科普新型骗术。
  • 老年人遇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报警或拨打反诈热线96110。

守住养老钱,幸福享晚年

诈骗手段虽花样百出,但万变不离其宗——利用老年人的心理弱点,通过本次“养老反诈宣传月”,四川希望帮助更多老年人增强防范意识,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安心的养老环境。

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背后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