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成都市在养老服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机制——由入住老人对养老机构进行评分,并依据评分结果决定政府补贴的发放,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养老机构的服务意识,也真正让老年人成为养老服务的“评价主体”,推动养老服务向更高质量、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成都市于2021年开始试点“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制度,并在2023年全面推广,该制度的核心是由入住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打分,评分项目包括:
评分采用匿名方式,确保老人能够真实表达意见,测评结果直接影响政府给予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得分高的机构可获得额外奖励,而长期评分较低的机构则可能面临补贴削减甚至整改要求。
长期以来,政府对养老机构的监管主要依赖行政检查、资质审核等方式,但这些方式往往难以真实反映老年人的实际体验,部分养老机构为了通过检查,可能临时改善服务,但日常管理仍存在不足。
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我们更多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去评估养老机构,但真正重要的应该是老人的感受,满意度测评让老人成为‘裁判员’,倒逼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质量。”
该政策也与国家“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相契合,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信用评价体系”,而成都的满意度测评正是这一方向的创新实践。
自满意度测评实施以来,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在服务改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少养老机构开始注重个性化服务,例如为糖尿病老人提供定制餐食、增加心理咨询频次、组织更多兴趣小组等,某养老院负责人表示:“以前我们更关注硬件达标,现在则更注重老人的实际需求,比如增加家属探视便利性、改善夜间护理响应速度等。”
由于补贴与评分挂钩,养老机构之间的竞争从“拼床位”转向“拼服务”,一些机构甚至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估,提前优化服务流程,以争取更高评分。
过去,部分老人因担心“提意见会被区别对待”而不敢发声,匿名评分机制让老人能够放心表达真实感受,养老机构的管理也更加透明化。
尽管满意度测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成都市民政局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测评体系,
成都的“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机制,不仅是一种监管创新,更是一种理念转变——从“政府主导”到“老人说了算”,这一模式让养老服务回归本质,真正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核心,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质量、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该制度的不断完善,或许会有更多城市借鉴成都经验,让全国的老人都能享受到更优质、更贴心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