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座以悠闲生活闻名的城市里,一群银发长者正通过相机镜头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老年摄影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蓉城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兴趣班不仅教授摄影技术,更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让老年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创作乐趣。
清晨的百花潭公园,银杏树下聚集着二十多位手持相机的银发学员,72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国正认真调整相机参数,捕捉晨光中练习太极的身影。"退休后总觉得日子空落落的,直到参加了这个摄影班。"张老师笑着说,"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外拍。"这样的场景在成都各个公园和文化场所随处可见,据成都市老年大学统计,仅2023年,全市就有超过5000名老年人报名参加各类摄影培训班,班级数量较五年前增长了300%。
这些摄影班的课程设置颇具特色,除了基础摄影技术、构图原理等课程,还特别开设了"成都记忆"专题摄影模块,带领学员拍摄宽窄巷子、锦里、人民公园等承载城市记忆的场所,67岁的李素华阿姨展示着她的作品集:"看这张鹤鸣茶社的照片,我特意选择了黑白模式,想要表现传统茶文化的韵味,老师还教我们用后期软件添加了怀旧滤镜。"她的作品不仅在家人的朋友圈获赞无数,更被社区文化站选中展览。
教学方式上,兴趣班采用"师徒制"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年轻摄影师担任技术指导,而学员之间则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75岁的王大爷刚开始连相机开关都找不到,现在已成为小组里的"后期修图高手"。"孩子们教我们使用手机修图软件,我们教他们人生经验,这是双赢。"王大爷笑着说,他的孙子最近还帮他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分享摄影作品。
这些摄影班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提升,更是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的改善,华西医院老年科研究显示,参与摄影等创意活动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比同龄人低40%,每天背着相机走街串巷,让许多老人走出了"空巢"的孤独,65岁的赵阿姨在摄影班找到了挚友,"我们组了个'婆婆摄影团',每周相约采风,比年轻人还忙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兴趣班还催生了跨代交流的新模式,许多班级组织"祖孙摄影日",让老人与孙辈共同创作,8岁的小宇和爷爷一起拍摄的《成都老茶馆》系列,获得了青少年摄影比赛的特别奖。"爷爷教我认识了很多老成都的故事,"小宇说,"而我可以教爷爷用最新的摄影APP。"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摄影班也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除了线下实践,还开设了线上课程和微信群辅导,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学习,许多班级还组织线上影展,让学员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79岁的陈爷爷最近在子女帮助下举办了个人线上摄影展,"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学习新技能,作品还能被全国各地的网友点赞。"
成都老年摄影兴趣班的蓬勃发展,折射出新时代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品质追求,他们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捕捉生活美好,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找寻到晚年生活的全新意义,这些银发摄影爱好者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更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保存下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成为成都文化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在快节奏的数码时代,成都老年摄影兴趣班仿佛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银发族能够从容地透过镜头观察世界,重新定义年龄的界限,证明学习与创造从来与年龄无关,每一张照片背后,不仅有着光与影的艺术,更有着生命与时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