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且呈现“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趋势,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许多农村老人面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多重困境,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和少量乡镇敬老院,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近年来,四川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积极探索“养老+乡村振兴”模式,如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但整体来看,农村养老服务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四川农村地域广阔,许多偏远地区缺乏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床位有限,难以满足需求,部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简陋,缺乏适老化改造,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照护服务。
农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培训,护理水平较低,由于薪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年轻人不愿从事农村养老工作,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增多,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而农村社区养老、互助养老等新型模式尚未普及,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许多老人面临“看病难”问题,虽然四川在推进医养结合试点,但乡镇卫生院和养老机构联动不足,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难以有效覆盖农村老人。
农村养老服务主要依赖政府补贴,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市场化运营模式尚未成熟,部分养老机构因资金短缺,难以长期维持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