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爱慈莲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24小时服务热线:13880260636
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知识 正文

四川方言养老趣谈,用幽默化解代际沟通障碍

发布于:2025年08月25日 作者:a393743772 阅读:13

“幺儿,把那个‘嘎嘎’给我端过来嘛!”王大爷一声喊,二十岁的孙子一脸茫然,心想:“嘎嘎?鸭叫还是肉?”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爷爷说的是“肉”,在四川的养老院里,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上演。

四川方言养老趣谈,用幽默化解代际沟通障碍

四川方言里的“嘎嘎”指肉,“倒拐子”是胳膊肘,“客西头儿”指膝盖——这些词让许多年轻人听得云里雾里,然而有趣的是,正是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方言,成了连接代际情感的特殊纽带,而幽默则成了化解沟通障碍的利器。

方言里的代际“鸿沟”与“笑沟”

在成都某养老院,工作人员小张刚入职时闹过不少笑话,一次,李婆婆对她说:“妹儿,帮我抽一抽‘梭叶子’嘛!”小张四处张望,心想哪里来的树叶要抽?后来才明白,婆婆是让她帮忙抽张纸巾。

还有一次,刘大爷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巴适得板’!”新来的护理员小声问同事:“大爷是说我们合适还是不合适?”引起一阵哄笑——原来“巴适得板”是“非常舒服、很好”的意思。

这些因方言产生的误解没有造成隔阂,反而成了日常欢乐的来源,老人们乐于解释方言的意思,年轻人则像学习外语一样认真记录,甚至编成了“川普”(四川普通话)对照手册。

幽默如何化解沟通障碍?

自嘲式学习

年轻护理员小陈分享她的学习心得:“学四川话要敢于出丑,我曾对一位婆婆说‘你长得真撑展’,本意是夸她漂亮精神,却说成了‘真伸展’,像在说体操运动员,婆婆笑弯了腰,却亲切地教我正确发音。”这种自嘲式学习拉近了双方距离。

方言小课堂

养老院每周开设“方言小课堂”,由老人担任老师,教授常用四川话,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年轻人学得七歪八扭的发音常常让老人们笑出眼泪,这种角色反转让老人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感,年轻人则学到了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方言文创活动

工作人员还开发了系列方言文创活动:方言猜谜、川话小品表演、方言歌曲改编等,老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大显身手,展示方言的独特魅力,一首用四川话翻唱的《成都》别有一番风味,甚至在网上小火了一把。

方言幽默背后的深层价值

四川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集体记忆,老人通过方言表达的不只是字面意思,还有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

心理学家指出,幽默共享能促进大脑内啡肽分泌,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对老人而言,教授方言的过程是认知训练;对年轻人来说,学习方言是文化传承,双方在笑声中各得其所。

更重要的是,这种以幽默为媒介的交流方式,打破了养老院中容易形成的“照顾者-被照顾者”的单一关系,建立了更平等、更亲密的情感连接。

方言沟通的技巧与心得

经过实践,护理人员总结出一些方言沟通的心得:

  1. 不懂就问,不要假装听懂;
  2. 大胆尝试,不怕笑话;
  3. 记录有趣的方言词汇,做成共享手册;
  4. 用多媒体记录老人的方言故事;
  5. 将方言学习融入日常活动,如用方言玩桌游等。

笑声中的代际共融

在四川某养老院的春节联欢会上,年轻人用蹩脚的四川话表演小品,老人们笑的前仰后合,节目最后,一位八十多岁的爷爷上台感慨:“听到你们说川话,就像听到自家娃儿一样亲切。”

方言或许造成了暂时的沟通障碍,但幽默将其转化为连接情感的桥梁,在笑声中,代际之间的鸿沟被一点点填补,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亲近,这也许正是四川人乐观豁达的生活哲学在养老领域的生动体现——无论年龄几许,用幽默化解困难,用笑声温暖彼此。

正如一句四川老话所言:“笑一笑,十年少。”在方言与幽默的交织中,养老不再是沉重的议题,而成为了代际共融、文化传承的欢乐舞台。